伴随着教育史研究视角的下移,在教育史研究领域呈现出了众多让人耳目一新的微观教育史研究成果。比如,田正平的专著《世态与心态——晚清、民国士人日记阅读札记》就给人带来诸多的启发,专著共包括七个方面的研究内容①。
①读书·修身·治家——《曾国藩日记》阅读札记
②侍讲学士的困境与出路——《恽毓鼎澄斋日记》阅读札记
③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另一类解读——《朱峙三日记(1893—1919)》阅读札记
④横看成岭侧成峰:乡村士子心中的清末教育变革图景——以
《退想斋日记》和《朱峙三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⑤寻病源与读方书——《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阅读札记
⑥救国千万事,造人为最要——《胡适日记全编·留学日记》阅读札记
⑦理念·境界·情操——《竺可桢日记(1936—1946)》阅读札记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言:
晚清和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亦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重要时期。有日记存世者,大多是时代舞台上的要角,或者是现实生活中的强者,最不济者亦需识文断句,上过几天学堂或私塾,能提笔记下自己的所见所想,否则,何来日记传世?换句话说,这些人都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无论是私塾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无论是在国内的学堂读书,还是到国外的名校留学,因此,在日记中大多会留下自己对彼时彼地教育变革的记载,抒发他们由这种变革而引发的感慨。古人讲“知人论世”,即是说明理解个人和认识时代的辩证关系。晚清民国时期在中国发生的多次教育上的重大变革,深深地牵动着每个读书人的切身利益,对绝大多数普通读书人而言,对待这些变革的态度归根到底是受个人的利害得失制约的。这段历史留给后人回味的,既有先知先觉者的呐喊和壮烈行动,也有政体、国体转变前后当政者的种种举措,更有千百万读书人的心态变化和社会风尚的转移变迁。对于后者,一部部时人留下的各种题材的日记,给我们提供了探寻历史细节的无数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