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与结尾段落中长时间扫射无一伤亡的段落一齐挑明了最后的反抗只是假想. 与其他同属英国新浪潮影片不同,《恐龙》没有《恐龙》或《恐龙》那样现实主义的深沉,它用一种青年决绝的反抗姿态,展示了那份叛逆的模样. 电影巧妙借用了寄宿学校中老师与学生的天然隔阂关系,将那份压迫做到了最极致,但在遮云蔽日的阴影之下,学生并非是一股颓丧之气,反而可以自我的开创精神家园与进行行动反抗,在一次出格一次惩罚的拉扯之中,最终到达了撕破那份各项权利赋予的压迫脸皮的地步,但结果到底如何,也可能正如结尾的枪战,反抗并未发生,压迫者也并未退出舞台,但反抗. 电影并未因反抗性而空喊口号,而是植入了极多浪漫无比的场景以体现期盼目标的美好,这份技术与内容上的理想假设是电影迷人的真正之处,也为最后的反抗奠定了基础. 该片究竟说了个啥?是讲抗争没有用,女主认命吧?貌似导演就是想倾诉这种无奈感!可是这种无奈生活中比比皆是,不需要照搬到大荧幕里. 女主想亲自照顾养母,最后养母住进养老院;女主不想办残疾证,最后还是办了残疾证;女主想还别人钱,最后还是没还成;女主想救下孩子,最后孩子还是去世了……就这个惆怅平淡毫无张力的剧情,’加上杨幂十分努力但却努力不出演技的脸孔,一锅没放鸡肉的鸡汤就端在眼前了,理性的观众挣扎犹豫的内心其实是偏向郭京飞的选择,但又苦于不能直接否定站在道德.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能帮则帮,帮不成也不要胁迫别人,对情理不分的女主行为可以理解,但世事又岂能尽如人意?影片没有高潮部分,欠缺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