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知道瓦比砖出现的时间要早。近年在陕西岐山和西安的西周时期遗址中,都发现了板瓦。其制法是制成圆筒形的陶坯,然后剖开筒坯,入窑烧造。四剖为板瓦,对剖为筒瓦。古人称剖瓦为“削”,削开后谓之“瓦解”。可见造瓦是从制陶手工业分化、发展出来的。
河北省易县、山东省临淄、河南省洛阳等地的战国遗址中,曾有大量古瓦出土。有些筒瓦的前端,还带有半圆形的“瓦当”,“瓦当”上凸印着兽纹、鸟纹、云纹等图案。易县燕国下都遗址出土过一种大瓦,瓦身外面带有黼黻(fǔ fú)纹装饰,黼黻纹是古代丝织物的花纹,把这种纹饰用在瓦身,仿佛在瓦面上铺开了一匹锦缎。
西周时期使用在屋顶上的板瓦,可能只有一层仰瓦。到了战国时期,才出现了覆在两行仰瓦之间的筒瓦。至于又长又宽的黼黻纹大瓦,推测它不是用在屋顶上,而是覆在墙头上的,我们可以把它叫作“护墙瓦”。由于古代贵族们宫室住宅的围墙都是版筑的土墙,墙顶要有遮雨的设备,否则土墙容易坍毁,因而把一块一块的大瓦覆在墙头,连接起来,不但可以遮风避雨,而且还可增加墙壁上面的装饰。护墙瓦上有时还可嵌置一排山形的带有兽纹的陶栏杆,这也可从易县燕国下都遗址出土的实物中得到证明。今天,带有栏杆的墙垣不多了,但护墙瓦的设置,在北京故宫的许多墙头上还可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