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社会急剧变化的战国后期。当时,经过战国初期的兼并和变法,诸侯各国基本上都确立了封建制度,列强之间的兼并战争也已经成为统一中国的大规模的歼灭战争。当时列国七强之中,西方的秦最强,东方的齐最富,南方的楚最大,而综合国力最有条件统一中国的是秦和楚。秦自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来,国势日强,不断挥师东进,公元前330年左右已攻取了魏之河西、上郡,韩之宜阳,控制了黄河天险,完成了吞并天下的第一步。齐是东方强国,且一度与秦东西对峙而称“帝”,但由于它受中原韩、赵、魏的牵制太多,连年征战,国力有所削弱,开疆辟土相对较少。真正有能力与秦抗衡而争雄天下的,实际上是南方幅员辽阔、实力雄厚的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问题的关键,是看秦、楚谁能不断地加强实力,并采取正确的外交、军事策略控制对方而胜之。
当时列国的外交、军事联盟路线有两条:一是“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几个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阻挡强国的兼并,这是韩、赵、魏等国的主张,它们希望北连燕齐,南合楚国,抗秦以自保。还有一条是“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这是秦国的主张。“连横”的出发点是分裂弱国的联合,它的做法是拉拢某个弱国来攻打另一些弱国,各个击破,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秦以远交近攻的方式掠取韩、魏的大片土地,即是采取这种“连横”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