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王阳明在论证“致良知”这一观点时,特别提到了《大学》和《中庸》两部经典著作的宗旨其实是相互贯通的。他认为,《中庸》里所讲的“慎独”,其实就等同于《大学》中的“致知”。这里的“慎”,可以理解为个人的内心省察和主观上的努力追求,也就是“致”的意思;而“独”则指的是“良知”,它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和主宰。
因此,王阳明解释说,“慎独”实际上就是“致其良知”的另一种说法,都是强调要通过内心的省察和努力来寻求和实现自己的良知本体。这与孟子的“集义”说虽然有些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不过无论如何,它们都是在探讨如何通过内心的修养来达到更高的境界。
简单来说,王阳明认为《大学》和《中庸》都在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要通过不断地反省自己和努力实践,来发现和实现内心深处的良知。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并成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
【原文】
圣贤论学,多是随时就事,虽言若人殊,而要其功夫头脑,若合符节。缘天地之间,原只有此性,只有此理,只有此良知,只有此一件事耳。故凡就古人论学处说功夫,更不必搀和兼搭而说,自然无不吻合贯通者。才须搀和兼搭而说,即是自己功夫未明彻也。